上集结尾的时候,我曾经提到了一个叫做魏初的汉人,去扬州担任行御史台这件小事。这说明汉人在元朝也能担任监察官员,另外我们还要注意「行御史台」这四个字,所谓的行御史台,就是中央的御史台在地方上的同类机构。
元朝中央都有哪些机构?前面说过,那就是中书省、御史台还有枢密院。对于地方上的政府机构,忽必烈采取了一种简单粗暴的办法,把当时元朝领土大致划分了一下,分十三块,除了西藏归宣政院管辖,元大都北京附近的一块地区直接隶属于中央之外,其他十一个地区,全都设立地方的枢密院、御史台和中书省,这些机构就分别叫做行枢密院、行御史台和行中书省,相当于一个小中央。
又因为中书省就是行政机构,那么它的地方分支行中书省也就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简称行省,后来又简称省,当时有四川行省、湖广行省、江浙行省等等。
神奇的是,虽然随后的大明王朝把行中书省改为布政司,可是省这个名称却在民间保留下来,延续了 700 多年,一直到今天,大清都完犊子了,中国都已经去掉了帝制,变成共和国了,还使用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单位名称,这简直就是天意,也许是忽必烈归天后请老天爷帮忙干的。
有意思的还有北京附近的那块,被忽必烈划归中央,直属当时中书省管理的地区,后来也有了一个神奇的名字,那就是直隶省,直接隶属中央的行省。当然,后来大清亡了之后,这个直隶省改了一个名字,摇身一变,变成了河北省,但对中国老一辈的人,你说直隶省,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意思,这些称呼严格来说,都来自忽必烈。
一、元朝首都、四合院、「门当户对」
言归正传,公元 1294 年,元世祖忽必烈驾崩于北京,也就是元大都。元朝并不是只有一个首都,蒙古帝国最初是没有首都的,成吉思汗这个大字不识一个的蒙古汉子用了一个最简单的办法,来告诉下属们他的办公地点。方法就是把自己的女人们分成四份,让她们居住在四个地方,称为四大斡耳朵,「斡耳朵」就是蒙古语「宫殿」的意思,他的大老婆孛儿帖居住的大斡耳朵当时就被认为是蒙古帝国的中心。这地方在克鲁伦河和僧库尔河交汇处,你要是说你不知道这两条河,那很正常,因为它们都在今天的蒙古国肯特省境内。
后来成吉思汗打下来的地方多了,才明白过来,原来人家高大上的国家都有一个叫做首都的城市,于是乎,这哥们有样学样,从 1220 年开始,建造了一座城市,作为蒙古帝国首都,叫做哈拉和林。你要是说俺还是不知道这地方啊,那还是正常,因为它也在今天蒙古国境内。
再后来,忽必烈上台了,就让那个大和尚刘秉忠在开平建王府,并且在 1263 年 6 月 16 日,他当上蒙古大汗之后,下诏升开平为上都,正式确立了开平的首都地位。你要是觉得开平这个名字听着挺顺耳,那就对了,它在今天中国的内蒙古境内,不过已经彻底衰败,只剩下遗址了。
最后就是这个元大都,北京,那是在 1267 年的时候,忽必烈觉得草原上的开平还是像个大农村,和大元这么高大上的帝国不匹配,而且离中原和江南的花花世界实在是太远了点,就让刘秉忠再次出山,修建了最早的北京城,起名叫做大都。
刘秉忠是啥人?
你别看他一根头发都没有,满嘴阿弥陀佛,实际上,这哥们是一肚子之乎者也的孔夫子弟子,所以他在建造北京城的时候,主要的设计理念,就来自儒家经典《周礼》这本书里面的「考工记」,那是绝对正宗的中国风格,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相当地考究。
1274 年,北京城建设完毕,忽必烈下了一道圣旨,说「诏旧城居民之迁京城者,以赀高及居职者为先,仍定制以地八亩为一份」,啥意思?就是对着百姓们呼喊,号召大家赶紧搬进北京城,每家给你 8 亩地盖房子,有钱的和当官的人先挑地方。因为这道圣旨里的 8 亩地的限制,大家便修了大小一样,形式也差不多的房子,这就是一直延续到今天的北京四合院。
所谓四合院,就是几间房子从四面把庭院围在中间的民居,经过元明清三代的积累,这里面讲究的地方实在忒多了,门楼,影壁,台阶等等,处处都是学问。就比如说,中国有个成语,叫「门当户对」,这里面的「门当」和「户对」都是四合院建筑的一小部分,「门当」是门口那两个石墩子,标明了这户人家是舞刀弄枪的武将,还是舞文弄墨的文官,而「户对」,就是大门之上显示品级的雕刻,一品大员可以有 8 个「户对」,再多就不行了,因为皇帝才能用九个,所谓的九五至尊。
正因为这样,「门当户对」后来才成为说明两家地位差不多的一个成语,现在在相亲之前,未来的丈母娘一定会扳着手指头,算算你家的这个「门当」和「户对」的。
说到四合院,那就必然要说一下北京的胡同,这个词和四合院是一起诞生的,至于说是咋来的,现在暂时还考究不清楚,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是,它是蒙古语水井的意思,一排四合院的边上,弄一个水井,很自然地,这地方就称为某某胡同了,但这种说法很多专家实名反对,不过咱们这些吃瓜群众在专家们吵完了,唾沫星子落地之前,暂时就采纳胡同即是水井这种解释,也没什么错。
有了这座城市之后,元朝就有了两个首都,一个是上都开平,一个是大都北京。
忽必烈和后来所有元朝皇帝基本都是不偏不倚,每年夏天去开平工作,冬天再回到北京办公。历史上虽然很多朝代都有很多个首都,比如唐朝的长安和洛阳,明朝的北京和南京,但像忽必烈整得这么公平的,也是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