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集说到,明教教主,韩宋政权的「小明王」韩林儿,被朱元璋派人接去南京的路上,一不留神,掉河里淹死了,当然,这个「一不留神」是要打引号的。
听起来,这个韩林儿是个挺窝囊的人儿,但实际上,我们这么评价韩大皇帝并不一定公平。
一、元朝蒙古人到底是被谁赶出中原的?
先来问另一个问题,元朝的蒙古人到底是被谁赶出中原的?大家也许张口就来,朱元璋。这种说法是既对,也不对。说它对,是因为确实是朱元璋的北伐,让蒙古人跑回老家的;说它不对,则是因为在朱元璋北伐之前,大元帝国实际上已经是支离破碎,就好像一个老房子,被人用挖掘机东一下西一下弄得千疮百孔,最后我们的老朱扭着屁股,上去狠狠地来了一钉耙,房子就塌了,你能说老朱是房子倒塌的最大功臣吗?好像有点不妥,那么,谁才是那个「蓝翔技校」毕业,操纵挖掘机,把大元朝搅得稀巴烂之人呢?
这个人就是韩林儿,确切地说,是以他为首脑,刘福通为主要支柱的韩宋政权。前面说过,刘福通和韩林儿的爹韩山童一起创立了红巾军,以明教的明王下凡为号召,在修黄河的工地上起义,反抗元朝。韩山童点儿背,命也苦,刚起兵就被抓住,一刀剁了脑袋,但刘福通却是一个牛掰人物,在帮助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组建了韩宋政权之后,公元 1358 年,他带兵打进了开封。开封是什么地方?那是赵匡胤大宋王朝的龙兴之地。很自然地,韩林儿,这个自认是宋徽宗第九世孙的家伙,马上搬家,进了开封府。
当朱元璋在南方辛辛苦苦和其他起义军争地盘的时候,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在北方已经对元朝发起了猛烈的冲锋,韩宋政权刚刚搬进开封不久,韩林儿就三路大军齐出,讨伐元朝,东路由大将毛贵率领,攻山东省;西路由大将白不信率领,攻陕西省;北路由大将关先生率领,攻上都开平。
东路的毛贵在山东省可以说是势如破竹,几乎扫荡了整个山东的蒙古势力,攻克今天的天津蓟县之后,直逼元大都,可惜最后在枣林被元朝大都的精锐击败,只好退回山东。
韩宋的西路兵团在陕西一开始也是顺风顺水,只是后来因为孤军深入,被当地支持元朝的汉人地主武装李思齐打败。
你要是问,怎么还有汉人地主支持蒙古人呢?说实话,有,而且还不少。实际上,元朝统治的时候,种族之间的矛盾并不是那么深,元末的农民起义,也很少是纯粹的因为民族之间的仇恨而去攻击元朝的,红巾军的造反口号喊得震天响,涉及到蒙古族和汉人种族矛盾的,几乎没有。
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是以白莲教为主体的红巾军起义爆发在北方,北方是一个什么地方?契丹人的辽国,女真人的金已经统治了几百年,只不过现在换成了蒙古人,有啥不一样?也就是大家本来就没啥民族情结和种族问题。
第二个就是汉人地主阶级在蒙古人的统治下,生活得无比惬意。元朝的法典里有这样的规定:「佃客生男,便供奴役,若有女子,便为婢使,或为妻妾。或典或卖,不立年分。」意思是,地主家的佃户,生的孩子都是这个地主家的奴婢,打死了佃户也不用偿命。反观后来的明朝,别说打死佃户,「使佃客抬轿者,仗六十」,让佃户给你抬轿子,打你屁股板子六十下,体格子弱一点儿的地主,甚至可能直接打死了。
对于大地主来说,两个朝代,选择哪一个,这并不是一道艰难的选择题。在这个大背景下,就有一些汉人地主武装,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考虑,站在了元朝的那一边。李思齐就是其中势力很大的一个,打败了韩宋的西路兵团之后,他从此就盘踞在陕西,和红巾军作对。
同样的,蒙古族里面也有一些大地主,他们也组织了武装力量,帮着元朝对付红巾军,这里面最出名的就是察罕帖木儿。这个人你可能不知道,但是他闺女你一定听说过,那就是《倚天屠龙记》里面的郡主赵敏,就是为了张无忌,不惜和他爹翻脸的那丫头,知道了赵敏,很自然地,也会知道她那个大名鼎鼎的哥哥,察罕帖木儿的养子,扩廓帖木儿,汉文名字叫做王保保。
关于察罕帖木儿一家子的故事,我们一会儿再说,先来说说刘福通三路大军的最后一路,由关先生率领的北路军。这一路是出奇地顺利,经过今天的保定、大同、张家口,迂回向北,最后居然神奇地攻陷了元朝的上都开平,但接下来,这些起义军做的事情就莫名其妙了,先是一把火,把这个塞北最繁华的城市里面最豪华的元朝宫殿烧了一个精光,然后居然没有南下顺势攻克大都。你要知道,这两地之间只有 200 多公里,而且这时候毛贵正在东面进攻大都,如果两路夹击,元大都是守不住的,那样的话,很可能,韩林儿的这个韩宋政权就可以把蒙古人赶出北方,占领中原了,随后朱元璋到底能不能建立大明,那就不好说了。
不过,上集我们说过,老天爷早就规划好了,这个大明朝必须俺们的重八兄弟来建立,别人不好使,所以,关先生等人在攻陷上都之后,神经短路了,竟然一路朝东北杀了过去,直奔我的老家大东北,攻克了辽阳,随后又杀入了朝鲜半岛,吓得高丽王国大小臣民是浑身直哆嗦,马上投降。然后,这批起义军又莫名其妙地腐败了,在高丽作威作福,军纪败坏,最后的结果就是,大部分起义军,包括那位名字叫做关铎的大 boss 关先生,都被实在不堪忍受欺凌的高丽人反抗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