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以来,纯粹草根出身的皇帝,也许就是朱元璋和刘邦了。两相比较一下,老朱有三个地方,应该是比刘老幺强。
第一,朱重八的军事和政治能力相当地强。这种强悍也许和他小时候几年要饭的经历有关系,也许和他后来自己勤奋好学的态度也有关系,但我觉得如果说是天授,也就是老天爷赐予他的技能,可能更靠谱一些。
无论是在郭子兴的军营中脱颖而出,攻打滁州、和州自立,还是和陈友谅、张士诚的决战,每一个关键点上,他的判断、决策都相当地精准,他的下属在很多时候,只是完善或者说执行他的计划,即便是刘伯温李善长这样的超级谋士,很多时候,也只不过是把他的意见先一步提出来了而已。
朱大皇帝第二个比刘老幺强的地方就是他虽然迟迟不肯造反,但一旦加入造反的队伍,他就是最胸有大志的那个人。刘邦进入咸阳,要靠着下属不断地提醒,甚至以死相谏,才明白,哦,俺的目标原来是皇帝,现在还不到享受的时候,而朱元璋攻下滁州之后,就开始想着当皇帝的事情了,并且所有行动都是为了这唯一的目标设计的,可谓是胸怀大志的吊丝。
最后一个朱元璋比刘邦强的特点就是刻苦,这哥们勤政,能吃苦爱学习,在史书里有很多地方都记载了,什么「戴星而朝,夜分方寝」,又说「身在行间,手不辍书」,即便是在打仗行军中,也是不停地读书。你想一下啊,一个没上过学,和尚乞丐出身的家伙,后来可以写诗,写散文,谈古论今,这一点,绝对不是运气可以解释的。
有老天爷照顾赏饭吃,再加上自身刻苦努力,那无论是啥样的吊丝,最后的成功应该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一、元朝的灭亡
朱大皇帝上位,头等重要的事情自然还是封赏有功之臣,人家跟在你后面,给你卖命,就是指望成功之后,可以封侯拜相。在这件事上,朱元璋也不含糊,中国传统的爵位就是公侯伯子男五等,明初的功臣列表里面,这五等爵位断断续续一共封了 150 位,其中最显赫的就是六名排在前面的公爵,号称开国六公爵,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鄂国公常遇春,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和卫国公邓愈。
你若是问,那个神神叨叨的刘伯温呢,他不是被朱元璋称为「吾之子房」吗?子房就是刘老幺手下的张良,汉初三杰之一,那这个和张良差不多的人物刘伯温,被封了一个什么爵位?不好意思,他只被封了一个伯爵,诚意伯。
其实,严格来说,就算是这个诚意伯,还是朱元璋开恩了,为啥?我们看一眼这个 150 人的功臣名单就明白了,除了李善长和刘伯温,其他都是带过兵打过仗的,纯粹的文臣就这么两位,而前面那个被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名字都是不在这份名单上的,换句话说,人家朱大皇帝本来就是用爵位来封赏冲锋陷阵的武官的。
想当年大秦王朝就有一句明确规定,「非军功不得封侯」,朱元璋其实也是继承了这个传统,他的规定是「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所以,李善长,刘伯温二人只能说是法外开恩,无论是封个什么爵位,只要上榜,那都是巨大的荣耀。
何况具体到刘伯温,他是远远不能和李善长比的。李善长出身淮西,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朱元璋的老乡,但同属于淮西集团,并且在朱元璋队伍里属于萧何的角色,可以说是不可替代。刘伯温属于浙东集团,天生远离朱重八不说,投入革命队伍的时间也比较短,能破格封个伯爵,已经是朱元璋对他智囊身份的超级认可了,他自己也很满意。
朱大皇帝的第二件大事自然是平定天下,尤其是北边的元朝,那更是重中之重。朱元璋的原话是「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说实话,这样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刘邦刘老幺是远远比不上朱重八的,放在汉初的阵营里,也许只有张良或者韩信能制定出来,后来的事实证明,朱元璋确实是战略上的天才,明朝北伐完全就是按照他的预想发展的。
就在这个时候,还在元大都里抹眼泪的元顺帝也看出来了,他必须要在王保保和其他所有元朝残存的武装力量之间选择一个了,他用他那个小铁锅脑袋想了一下,随即下诏,削去王保保所有官职,并且对大家说,看见那个保保的地盘和人马没有?都是你们的了,只要你们能抢到,朝廷就下旨,合理合法地归你。
皇帝的命令到了王保保的军营之中,顿时,王保保在他下属的眼里,就变成了超级美味的大蛋糕,大家举着刀叉就奔他冲了过来,我们的保保同学也没啥办法,只能带着一些还忠于他的队伍,跑到了山西太原,藏了起来,惹不起,咱躲得起。
我们说元顺帝为啥要下这道命令,原因只有两个:
第一,他必须在两派互相厮杀的势力中选择一个,这是没办法的,否则大家彼此打来打去,都顾不上他;
第二,王保保是一个相当跋扈的人,元顺帝自认为自己是绝对驾驭不了这样的人,选择王保保,他怕皇位不保。
可是这老小子的小铁锅脑袋没想到的是,生于乱世,你需要的是能臣,是有能力,能带兵干死南边朱元璋的人,只有在和平年代,你才可以考虑让那些庸才,智商不如你的人当大官。一句话,最跋扈的,也许就是最有本事的,元顺帝没考虑清楚这一点。他把王保保赶跑了的后果就是,徐达和常遇春带着 25 万大军北上,一连打下了山东、河南和潼关,这期间没有一个人来保卫他妥欢帖木儿这个小铁锅,李思齐看见形势不对,直接退回了陕西,其他人也都躲得远远地看热闹。
这一下子,元顺帝当然又傻眼了,眼瞅着徐达就要打到大都北京了,没办法,这哥们只好重新下旨,说前面我说过的话都不算了啊,俺这个皇帝不是金口,大家就当我刚才放了一个屁,现在我重新说,保保还是我的宝宝,是俺们大元朝大大的忠臣,即日起恢复他的河南王、太傅、中书左丞相的官爵,当然,最重要的一句是,保保啊,赶紧来大都救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