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是管理会计?我们就从「管理会计」这四个字说起。
具体而言,要弄清楚两个概念,什么是管理,会计又该怎么做?
前者讲人性,后者我着重面对未来。
所以,这三十讲的基调是面对未来,如何基于对人性的透彻理解把握住企业的核心矛盾,进而做出资源的最佳调配整合,并用一系列实操工具解决企业中常见的管理问题,突破瓶颈,提升财务绩效。
管理会计不是从财务会计转岗过来做的一个职务,管理会计是一个理念,是用「管理」的思维做手头的会计工作。讲到管理,绕不开人以及人最底层的人性问题。
所以,这三十讲你也可以当作一本关于人性的书来读,三十讲中的每一节都会从一个案例中先带出一对矛盾变量,比如「快与慢」、「真与伪」、「分散与集中」,这些矛盾都可以理解成利益追求中各方的不同表达。比如,不同的 KPI 述求会带来组织中的「影响力成本」,在资源的分配上造成「会哭的孩子有奶喝」。
针对每一个矛盾变量,我会从「成本」这个视角寻找抓手,进一步挖掘组织中各种各样的管理问题,进而给出一个彻底的解决方案,比如针对组织中部门报喜不报忧带来的影响力成本,财务要确立自己的「数据纪委」角色,给管理层剔除掉不带部门偏见的误导性数据,让「真实的假数据」不再流行。
另一个关键词,「未来」。在 AI 人工智能时代,随着 RPA 财务机器人的广泛应用,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财务人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关于未来,丹尼尔·平克的《全新思维》一书中讲到了决胜未来的六大能力,其中有三项,我觉得是与财务同仁切切相关的:整合力,设计力和意义感。
为此,这三十讲我也有意识地在这三个方面挖掘,结合财务人的具体工作场景,全面打造这三方面面向未来的核心技能,比如整合能力,这应当成为一个财务人未来最坚实的专业定位。
塞萨尔在他的《增长的本质》一书中,讲到了这样一条洞见:现代文明与原始社会的本质区别就是资源要素的排列方式。比如我们现在开的汽车,里面用的刹车控制芯片来自于泥土里的硅,轮胎来自于橡胶树上割下来的橡胶,钢板则是从铁矿石里提炼出来的铁加工而成。这硅土、矿石、橡胶树自古就有,我们现代人只是掌握了独特的排列方式,这种排列方式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信息。
我从书中提炼了一个 3I 模型帮助我们财务人做自我定位。这三个 I 是:Inquirer,探索者;Interpreter,传播者; Integrator,整合者。Inquirer 是以物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家和工程师。Interpreter 有教师、媒体人和咨询师这类传播者。很显然,财务人更多定位在第三个 I 上——Integrator,做整合者。
如果说企业家的使命是将人、机、物、钱等资源要素的效率整合到最佳,那么一个财务人的使命就是以数据信息这条线,拉通组织中的资源整合,比如用数据跟踪识别瓶颈工位,用自制与外购的分析找到最佳业务组合。这三十讲中我用了一整个模块五节的内容讲各种资源要素的整合,甚至具体到一个财务人如何用主持人的 3O 法则开好一个降本增效的工作坊。
还有设计能力,我用顶层设计的思维帮每个人量身定制了一套基于财务工作场景的价值地图。意义感,我也用了一整个模块五节的篇幅专门讲价值管理。未来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但有一项是确定的,你只要每一步踩在价值创造的贡献点上,你便可以永远地 stay relev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