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第七讲开启第二个模块:成本分析。第一个模块数据智慧,我从大数据、小数据、活数据、伪数据、软数据与零数据的六个方面给大家开了数据可能性与多样性的脑洞。有了上个模块的数据讨论,相信大家都跃跃欲试,想看看如何在具体的工作场景中一展身手,用数据做好管理管理会计中最核心的一块——成本分析。
从这一讲起,我会用 5 讲,从标准成本、作业分析、作业价值、动因分析与质量成本的五个方面,讲述做好成本分析的管理思维出发点,以及具体实操的工具方法。
第一讲,先来讲讲「标准成本」。对于在大企业做过成本会计的,标准成本这个概念已经非常熟悉了,对于中小企业的财务会计,有的还在用实际成本进行核算。
我在许多面试场合,都问过应聘者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标准成本比实际成本好在哪里?
很多人两者都做过,但是却答不上来。
顺便说一下,我从事财务管理二十多年的经历中,我发现一个共性问题,很多做财务的,更多地是专注于日常的具体工作,处理各种报表,搜集数据做各种分析,一直都在致力于解决一个 HOW 的问题,但当你要他抽离出来,问他一个 WHY 的问题,比如上面的问题,也可以用 WHY 来提问:为什么管理水平更高的公司都会采用标准成本而抛弃实际成本呢?
很多会计从业人员并不擅长于这样一类的 WHY 问题。上面的问题,即使给出回答,也多半是便于结算,外部审计报告的一致性之类的回答。但这些回答都没答到点子上,关键的差别是:实际成本只是在做账,而标准成本则是在管账。
这样讲可能比较抽象,我还是拿一个案例来说明。
大家可以看下面这张图:
听音频的朋友,最好能专注地跟随,因为下面讲到的两张图中有很多的数据。
第一张图,是实际成本法下的一个穿行测试,我用料工费在加工环节的增值过程,给大家透视一下实际成本法到底是怎样进行成本核算的。
这张图有两部分组成,上面部分是产品的一个简单流程图。从原材料领料开始,开工单进入车间开始生产,经过若干个加工工站后关单,入库成为成品,最后再卖出。
我们重点看下半部分。
左侧的 1、2、3、4、5、6 为按时间展开的记账过程,右侧为以 T 型账列示的报表科目。
第一步,开工单从仓库领料发到工位中,并完成各工位的增值加工,在实际成本法里,并不记录增值劳动的价值沉淀,换句话讲,9 个小时的工人劳动所制造的价值并没有同步反映到在制品的价值中去。
第二步,经过各工站的生产加工,关工单之后以成品入库了,也没有任何账务上的记录。第三步,记录实发的工资,假设为 99 元,在工资费用里直接记录 99 元的费用。第四步,到了月末结账时,将 99 元对应于完工该产品的工资结转到工资成本中去,构成存货中料工费当中的工费部分,反映出有 99 元的工费沉淀到该产品中去了。
最后完成销售时,再将该 99 元的成本转入到利润表中的费用中去。
这一过程,完成了对工费的账务记录,但请注意,是到月末关账时的成品价值结转才完成的。
我们再来看下一张图,同样的案例,但是用的是标准成本法。
第一步,发料到车间,在第一个工站产生了工人工时,由于事先设立了一个每小时 10 元/小时的费率,在在制品阶段就会反映完工 3 小时对应的 30 元的工费沉淀到产品中去。第二步完成生产时,假设事先设定的标准完工工时是 6 小时,此时就会以 60 元的价值记录该工位的标准成本,这样累计产生了 9 个工时的计价,与标准工时的 10 个小时相比,就会计算并记录这个 10 元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