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是场马拉松,不比速度比气度》是作者佳颖的小说,大家可以在本站读到这本精彩的小说。一起来看下吧:...
下面这几句话,是否有点熟悉?
「宝贝,这是现在很火红的学习,你会喜欢的!妈帮你报了,下周就去上!」
「宝贝,你知不知道谁谁谁这东西早就会了,你啥都不知,我看你以后怎么跟人比!」
「宝贝,不喜欢也得学!所有人都是这样的过程,合理的要求是训练,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练,对你绝对有益无损!坚持就是你的!」
无论上述这些话是你曾说过或者听别人说,你觉得这几句话隐含着什么问题吗?
这些话唯一的共同点就是父母在意孩子、爱孩子、深怕孩子学不会将来有挫败感就不好了。但却忽略了一点,你真的了解孩子每个阶段的需求和学习方式吗?
每个人的学习方式都不一样,有些人是视觉型学习,用看的最快;有些人是听觉学习,用听的方式领悟更快;有些孩子是体觉学习,一定要亲身体验做一遍,这技能才能学会;有些孩子是视听体全开,给人很聪明伶俐的感觉;有些孩子是内心对话型的孩子,学什么做什么都很慢,他们不是不会,而是需要有自己的步骤慢慢堆栈起来才能学会,一旦熟悉了,就快起来了,有「大鸡晚啼」的称号。
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常忽略要「放慢」脚步,因为有时候慢慢来,反而快。这听起来是否有些矛盾?慢怎么会快?
其实这里的慢,要强调的是,孩子需要我们用「爱」浇灌长大,步调慢,才能营造高情感。孩子自父母那里得到满足的爱,才能在往后一生的岁月里跑得快、跑得稳。关系稳固的亲子关系,之后的相处才会越来越顺。
我很喜欢台湾大学张文亮教授一篇短文《带着蜗牛去散步》。这篇短文是这么描述的: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得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每次总是挪那么一点点。
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
彷佛说:「人家已经尽了全力!」
我拉它,我扯它,我甚至想踢它,
蜗牛受了伤,牠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
真奇怪,为什么上帝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上帝啊!为什么?」天上一片安静。
「唉!也许上帝去抓蜗牛!」
好吧!松手吧!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
任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
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有个花园。
我感到微风吹来,原来夜里的风这么温柔。
慢着!我听到鸟叫,我听到虫鸣,
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
咦?以前怎么没有这些体会?
我忽然想起来,莫非是我弄错了!
原来上帝叫蜗牛牵我去散步。
最后一句话,有没有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感觉呀?
我第一次读这篇短文的时候,感慨特别深。当时是新手妈妈,总是有很多的担心和焦虑,总觉得自己不好没关系,孩子的没阶段成长不能有闪失,每个月龄该训练什么、吃什么都不可马虎,名副其实的按表操课、照书养孩子的妈妈。但却错失了陪伴、等待孩子进步的时间是可以很享受的。
回顾我整个育儿过程,我发现养育双胞胎虽然在体力上很辛苦,但对比第一胎,我是非常享受每个过程,包括双胞胎最小的弟弟在大肢体发展,爬行的部分有点落后的时候,我非但不紧张,还很享受协助他练习所设计的在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