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安买不起糖葫芦但又想吃,便时常去看。商贩摘一串糖葫芦送他,可陈平安笑着拒绝。从那之后,他再也不去糖葫芦摊,怕商贩再给他,怕他自己无法拒绝。这里呢,其实是前期的伏笔之一,是一场测试,由糖葫芦引发的一场问心局。
陈平安即便辛苦采药、熬药,认真照顾母亲的起居,可她还是没能熬过那个年关。没能等到陈平安贴上春联和门神,便死了。她临去世前让陈平安出门看雪,嘴里虔诚,默念,岁岁平岁岁安岁岁平安,我家小平安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平平安安。
从那一天开始,陈平安就成了孤儿,只不过从孩子变成了少年。母亲去世后,陈平安的生活依旧困苦,甚至连吃饭都成了问题。他饿得不行,在巷子里一遍遍的走着,就希望有个人恰好的出来,恰好看到他,让他进门吃一碗饭。可没有那么多恰好,因为陈平安是五月初那天出生的,五毒具出,民间老话说是克父母不吉利,再加上他爹娘早逝,自然被列为不被欢迎的人。
可鼻涕虫顾璨的母亲推开了门,给了陈平安一碗饭。陈平安知恩图报,为了一饭之恩,后面甚至差点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隔壁邻居宋集薪,一直被百姓传言,是督造大人的私生子。宋集薪从小便没有体会过父母亲的关爱,所以对陈平安这种感受过父母关爱的泥腿子尤其厌恶。他哄骗陈平安,如果在家里再待着,他的命格会克已逝的父母。陈平安不疑有他,便违背了母亲的遗愿,去了龙窑做学徒。后来陈平安明悟此事,差点掐死宋集薪,这也就成了宋集薪的一块心病。
当然了,要做龙窑学徒也是很难的,毕竟那时候也算是官差。陈平安这种泥腿子能得到这个活,还得托刘羡阳的福。两人的相识很是离奇,刘羡阳和大户人家子弟起了争执,险些被打死。小镇村民畏惧豪门不敢援助,宋集薪蹲在墙上看热闹,只有陈平安扯着嗓子大喊:“死人了……”刘羡阳才得以活下来。
后来有年冬天,刘羡阳看陈平安实在活不下去了,便带着他冒着大雪走了几十里的山路,把他介绍给了龙窑烧瓷工匠的姚老头。刘羡阳是姚老头的挚爱弟子,虽然他不看好陈平安,但还是收下了他,作为临时工。姚老头至死也没有承认,陈平安是他的弟子。这之间自然也有缘故,是伏笔之一。
被困在锁龙井下的骊珠脱困,化名王朱。在一个风雪夜,王朱瘫倒在路边,陈平安把她救起。可后来,王朱自愿成为了隔壁宋集薪的侍女,甚至宋集薪给王朱起了个新名字——稚圭。
说到这两个字,大家可能不熟悉,这其中有一个典故。凿壁偷光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过,说的是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为了学习而凿壁,借用邻居家的灯光。而故事的主人公字稚圭,王朱改名稚圭的意思便是,王朱本就属于陈平安,而宋集薪不过是偷了陈平安的气运。
陈平安在龙窑做活,也算是有了个生计。可好景不长,龙窑失去了官窑造办这张护身符,姚师傅也去世了。陈平安的生活再此陷入了困境,好在,他已经长大了。虽然还是黑瘦,可也不至于饿死。
小镇来了一个铁匠,准备盖一间铺子,他要招收几个学徒,陈平安前去一试。铁匠只看了他一眼,便将他拒之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