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A-

“皇上,沛县百姓苦啊……”


“茅草屋被大风吹破,一半的百姓露宿街头,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每天只能喝一碗面糊糊充饥……”


“每当微臣看到百姓的凄苦,便心如刀绞,痛的晚上睡不着觉!”


沛县县令宋隐,正在给大明皇帝朱元璋写奏折。


“田地的贫瘠令人无法想象,农户辛苦劳作一整年,收获的粮食竟然还没有播下的种子多!”


“微臣不得不开仓放粮,可县衙的粮仓里,也空荡荡的一颗谷子都没有!”


在一旁的师爷揉揉眼睛,县令大人简直睁着眼说瞎话啊。


“大人,沛县可是连续五年大丰收,今年的产量又创新高!”


“粮食堆不下,必须要去隔壁几个县剿匪,多抓些贼人回来建粮仓!”


“哦!”


宋隐将毛笔蘸蘸墨水,继续写道。


“县里盗贼横行,县衙关满了囚犯,仍旧不断的有山贼,掠劫百姓,屡抓不止……”


随即抬起头问道。


“师爷,县衙大牢里,现在还有多少犯人?”


“回大人,从您上任半年后,百姓丰衣足食,生活富足,沛县再也没出现过贼人,狱卒闲年年白拿俸禄,惭愧的想要辞职了。”


“附近的百姓,拖家带口,恳求落户在本县,登记的人每天在衙门口排起长队,光是上半年就增加了一万户!”


“好,争取下半年再来一万户!”


宋隐大喜,继续写道。


“县里官道年久失修,道路崎岖不平……”


“税赋严苛,人口逃亡严重……”


自从穿越到了大明初年,宋隐每个月都要给朝廷写一封奏折,报告情况。


他本来高中毕业,在厂里打螺丝,因为加班过度,眼睛一闭就变成了一个平凡无奇的古代县令。


现在的皇帝,是杀官不眨眼的朱元璋。


做官难!


每个月写的奏折,能不能顺利送到朱元璋手里,宋隐不关心。


只要朝廷别有事没事加税,皇上别怀疑自己贪钱就成。


所以要哭穷啊!


咱沛县都穷成这样了,就算想贪,也抠不出一文钱!


宋隐在奏折中,从各个方面,详细的论证了沛县的贫穷,这事儿他已经干了五年,驾轻就熟。


“大人,您将沛县治理的繁荣昌盛,却不宣扬出去,朝廷如何会知道,您自己又如何升官发财呢?”


师爷为宋隐不平。


“升官有什么用,伸头就是一刀!”


宋隐一副看傻子的神情。


他把沛县搞的跟世外桃源一般,不就是为了躲避明朝初年的战火,不卷入靖难之役。


安安稳稳的躲在偏僻的小地方当霸王,多爽!


“我这辈子最大的梦想,就是每天睡到自然醒,睁开眼看到十几个美娇娘。”


“有钱在哪都潇洒,懂吗?”


“大人高见!”


师爷似懂非懂的点点头,反正布政司都没咱大人贪得银子多!


晾干墨迹,封好奏折。


“送去驿馆。”


宋隐打了个哈欠,奏折写累了,要出去放松放松。


“再通知怡红院,今晚我过去,花魁头牌都给我留着。”


“大人,您每日左拥右抱,喝酒听曲,实在有损声誉……”


师爷苦口婆心。


宋隐拍案而起,“本大人辛辛苦苦搞建设,为沛县繁荣操碎了心,还不能享受一下?”


此时,通往沛县的官道上。


一辆普通的马车,缓缓前行。


上面不是别人,正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还有皇后马秀英。


跟随在身旁的,还有长子朱标和次子朱樉。


护卫和车夫,则是神机营乔装改扮的。


“老爷,离沛县不到两里地了。”


“要是没记错,这次应该能找到真正的祖地。”


马秀英语气中带着对祖先的崇敬。


因为微服出巡,所有人都改换了称呼,朱元璋被称为老爷,马秀英自然而然是夫人。


“嗯,我小时候听爹说过,就是沛县!”


朱元璋点点头。


祖地,还有祖坟,象征着一个家族的兴衰。


对于新生的大明王朝,甚至可以说是龙气所在!


这次朱元璋回凤阳祭祖,然后悄悄带着一家四口,寻找他们老朱家真正的祖地。


朱元璋的确是在凤阳出生,但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从别的地方逃荒到凤阳的。


好在朱元璋隐约记得父亲曾经提起过沛县。


“沛县是个好地方呀!”


“当年汉高祖刘邦,就是在沛县起兵,建立了大汉王朝!”


“咱确定祖地后,好好修缮一番,定能护佑大明王朝。”


大汉,一直是历史上强盛王朝的代名词,为人向往。


从现在华夏的百姓都自称汉人,就能明白汉朝的影响力。


朱元璋露出一丝笑容。


他驱逐鞑虏,一生致力于恢复华夏,自然希望大明能像汉朝一般,成为华夏衣冠的代名词。


“爹,您快来看,这路和咱们走的不一样!”


两个儿子朱标和朱樉,忽然惊呼出声。


朱元璋不悦。


次子咋咋呼呼就算了,太子朱标向来稳重,也跟着一起毛躁了!


“什么路不一样,官道有好有坏,大惊小怪……”


他的话音戛然而止。


眼前是沛县的界碑。


“美丽沛县欢迎您!”


两丈高的界碑上,是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界碑这边,破烂的官道,崎岖不堪,两辆马车交错都费劲。


界碑那边,一条平坦笔直的大道,两旁一棵棵耸立的青松,路面上并排走八两马车不成问题!


比皇城的路还宽敞,还整洁!


朱元璋惊了。


马车行驶在上面,平稳的没有没一点震动,舒服至极。


微风吹来,两旁的稻田泛起金黄色的波浪,稻香阵阵,每一株稻穗,都饱满的下垂。


收割稻谷的农户,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坐在一架奇怪的农具上,脚踩着踏板,一边前进,一边收谷子。


“这是什么路,那又是什么农具?”


朱元璋一家四口,都伸出了脑袋,惊奇的看着一切。


“第一次来沛县?”


旁边,一个赶着毛驴拉车的老汉笑道。


“这路是县令设计建造的,名叫马路!”


“沛县一共有四纵四横,共八条这种大马路,其他小马路不计其数。”


“农具叫做人力收割机,四个人一天能收割十亩稻田!”


“县令还说了,以后造出机械收割机,一个人一天就能收一百亩!”


朱元璋倒吸一口凉气,一天收一百亩!


那怕是仙家的法宝吧!


现在这个人力收割机,四个人一天收十亩谷子,也是闻所未闻的奇迹!


还有马路……


看老汉脸上自豪和幸福的笑,不会骗人。


朱元璋也跟着露出笑容。


“你们的县令,是个好官!”



全文阅读>>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