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自严写的《活数据:同一套数据,报表居然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小说剧情精彩丰富。本书精彩章节片段:...
今天讲数据智慧模块的第三讲:活数据。
大家一定很好奇,数据不就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嘛?怎么还有活数据与死数据之分呢?
所谓死活,我的定义标准是,财务做的分析数据一定要与业务发生关联,只有分析到业务端的根源,这样的分析数据才是有活性的,是能生发改进措施的,否则的话,就是死的数据。
这样讲比较抽象,还是从案例说起吧,先从死数据说起。
可以看一张表:
大家看这张数据报告,在 A 公司的经营会议上,财务部做的 1 月与 12 月的月度对比。从数据结果看,销售额环比增长 6%,主营成本的总数也是增长 6%,其它经营费用波动也不大,所以净利润也是增加 6%,由此,得出的结论是:1 月的财务结果显示,成本与利润基本与销售的增长同步。
总经理看了销售的数字就皱起了眉头:
「你们这个财务分类有问题,我知道我们工厂的货绝大多数是卖给集团内的德国公司与美国公司的,他们是集团内的销售公司,这个销售额增加 6% 反映不出经营好坏,我问你们,这个月的出货量比上月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没有这个信息我无法判断下面的成本费用高低。而且你们的费用中只是列示了工资费用、折旧费、材料费,这是你们做账的逻辑,我想了解的是经营信息,材料费你们只列了直接材料与间接材料,我不要这样的流水账分析,我要活的数据,与经营挂钩的分析。」
这是我辅导过的一家企业,他们总经理是我的朋友,请我帮他们的财务团队做一份他想要的财务分析报告。
我就和他们的财务团队重新整理了数据,他们忙了一周,最后做出了一份完全不一样的分析报告。
可以看第二张表:
首先将销售按量与价分开,大家一定还记得我上一讲讲到的小数据研究方法,就是数据分类,分类是了解真相的第一步,这数量与单价一分开,就有有趣的发现了。
由于这家公司 95% 的销售都是卖给集团内的,而集团的财务总部在 1 月将内部转让定价下调了 3%,所以,虽然最后的销售额只比上月增加了 6%,但实际出货量却比上月增加了 9%。这个大前提的变化导致了原先的分析和结论完全不成立了。
原先的结论是 1 月成本、利润与销售同步变化,而现在的结论是,出货量增加 9% 的情形下,费用只增加了 6%,经营绩效有向好的表现。出货量,就是一个业务的关键点,对于工厂,所有的费用是以出货量为基准变动的。
顺便讲一下,这个案例很有典型意义,在做财务分析之前,先要对公司这个经营主体有个准确的定位,如果分析的主体的核心功能都没搞清楚,这样做出来的分析一定是文不对题的,甚至会像本案一样得出误导管理层的错误结论。
如何把握经营主体的定位呢?
首先要看这家公司是一个独立对外的主体还是集团内履行某一职能的子公司。比如说本案中的 A 公司,它 95% 的产品是卖给集团内的销售公司的,由于单价是内部结算价,它的销售收入对于总部是毫无意义的。
同理,一个销售公司,它对外的销售额才是真实的,它的采购成本是按内部价格结算的,也是没有实质意义的,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列了下面一个对照表作为财务分析的把握重点。
打勾的表示要重点分析的,打叉的表示无真实意义的数据。下围棋的都知道,在已经杀死对方的一块棋中,对于已经是死棋了的区域,就不要再在里面投子了,白白损目。同样,我们做分析报告也要辨明死活,先要搞清楚什么才是有意义的分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