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朋友们带来钱自严写的《小数据:优秀与平庸的公司差别在哪里?》,刻画了精彩内的故事。小说精彩片段:...
今天给大家分享第一模块数据智慧的第二讲:小数据。
上一讲我们讲了大数据,这个大不只是数据量的大,而是一个全维度的大,有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数据,在结构化的数据中又有财务与业务,内部与外部,以及按时间分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数据。
我用了一张四维结构图来概括这个大数据的全部轮廓:
要全部抓住数据信息,宏观上要全,微观上要细。大数据的大,讲的是全面,今天讲的所谓小数据,则是要强调数据的细,数据的粗细反映了一个公司管理上的粗与细。
今天就从「粗」与「细」这对矛盾变量说起。
可以看到我做的一张对照表,一个管理粗的公司与管理细的公司的区别:
一个管理粗的公司,发生的费用只分到大类,比如差旅费、工资、折旧等大类;而一个管理细的公司,会将每项费用追踪到各个以成本中心代码表示的使用部门。一个管理粗的公司并不区分车间里的操作工这类直接人员与不带来直接产出的非直接人员,比如给产线送料的辅助人员与直接作业的操作工都统称为工人;而一个管理细的公司会将车间人员再细分成直接人员与间接人员,他们的成本也会分别归入到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
一个管理粗的公司,无法看出成本报告中的成本与经营活动的关联关系;而一个管理细的公司,会以产量标示出可变成本与固定成本,从而更好地把控设备投资的保本点测算。一个管理粗的公司,费用按账套归集后以统分的方式分摊到部门,比如一个公司的 IT 成本,按人头分给销售部、生产部、采购部等经营部门;而一个管理细的公司,会将人头按资源消耗特征进行细分,同样的 IT 部门成本,不是按简单的人头统分,而是按各个部门使用的电脑数量分摊。显然,后者的分配方法更合理。
最后,一个粗线条管理的公司的财务报告只能显示是否赚钱,即利润表只能做到净利润这个环节;而一个管理细的公司,会进一步细化,从是否赚钱到靠谁赚钱,能按产品对利润进行排序,比如公司的营收 60% 来自 A 产品,但利润贡献则是 60% 来自 C 产品。
从上面一系列的粗细对照可以看出,一个公司管理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数据的颗粒度上。有句话大家都听说过:「魔鬼藏在细节中。」一个看不见细节的人,事实上什么都没看见。
数据的粗细代表了一个公司的专业度。
那如何提升数据精细度呢?
下面介绍数据智慧的一个实操方法,从分类做起。
会不会分类,分类分得有多细,体现了专业与业余的差别。我们普通人睡一觉,只会将起床与下床时间一减,得出睡了几个小时的结论。而一个专业人士,会将睡眠时间分成三类,浅睡眠、深睡眠与 REM(Rapid Eye Movement)快速眼动睡眠。所以,一个专业人士测量睡眠质量,不只是简单地看睡了几个小时,而是要细分出深睡、浅睡与快速眼动睡眠中分别睡了多久,真正代表睡眠质量的是快速眼动的时间。